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服务促双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几年的市场调研、企业走访和分析,摸索出了一条以“五送”促校企合作双赢的模式。学院首先在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上,细分校企合作中的企业类型。学院位于长三角地区,本地区拥有数量庞大、急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的中小型企业,仅学院所在的武进区就有中小企业5万余家,这一点正好与学院人才培养类型相吻合,学院每年有55%毕业生进入类似的中小型企业,教师也具有科研积极性高、一线技术钻得深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学院把校企合作的目标客户主要瞄准中小型企业,将这些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具有巨大需求的中小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攻关的主要对象,挖掘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大院大所难以入眼而对中小企业却至关重要的技术、项目、资源、人员等难题,走出了一条高职校企合作新路。
推出“五送”服务,变中小企业被动为主动。学院“五送”是一个系统的服务工程,主要包括送技术、送资源、送项目、送文化、送人员,几乎囊括了企业的所有需求,其中,送人员是基础,贯穿工作始终。为了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学院还针对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企业下“单”,在送出“五送”服务时分别有所侧重。“五送”内涵主要包括:
——送技术。针对技术瓶颈突出的企业,学院派出送技术团队入驻,协助企业突破困境。广州热浪实业有限公司一直是该院“送技术”的受益者,10年前,这家生产亚克力板材的小企业由于产品技术落后、产能低下,一年利税只有300万元,企业负责人偶然结识学院教授,随之技术提升问题迎刃而解,双方合作由此延续,企业现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军,每年利税2亿元。
——送资源。送资源主要包括开放和送出学院硬件资源、送出培训资源等。除了向合作企业开放校内所有实训室、实训设备、科研设备、图书及网络资源、体育设施等与其共享,并向部分合作企业送出较为先进的设备外,学院重点推出送培训资源,主要依托学院拥有的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基地、4个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开展针对中小企业在职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根据企业需要制订培训方案,并将培训送进企业。刚刚过去的暑假,学院对企业、社会培训了2400多人次,深受企业和员工的好评,培训满意率达92%。
——送项目。送项目主要包括送出人才培养项目和科研项目。除了与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外,学院每年还主动与企业、行业等联合开展150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政府、行业与企业进行“搭桥”,向企业推荐具有生产可行性的项目,从而破解了众多教师手中、脑中有项目找不到“婆家”,中小型企业研发人才缺乏、无人开展项目的“两难”。“智能婴儿被”等项目因此走进企业生产线,走向了市场。
——送文化。送文化是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项特殊内容。大学生艺术团、篮球拉拉队经常走进企业,带去校园的活力和魅力;选送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担任企业艺术总监,传播艺术理念;每年为30多家企业开展员工礼仪培训、开设企业凝聚力讲座、协助企业建立健全生产和管理制度等,促进了企业文化品牌的树立。
——送人员。送人员包括送出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派出教师进驻企业的“教师工作站”和“厂中校”等。学院每年向与合作的中小型企业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协助企业培养和招聘企业所需的人才。学院定期选派教师进驻“教师工作站”进行岗位实践,牵头教授、博士及专业带头人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定期到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协助企业解决科研等难题。
“五送”成效渐显,奠定互利双赢局面。急企业所急,送企业所需,学院主动、贴心的“五送”赢得了在企业中的好口碑,校企合作逐渐出现了“两头热”的现象,经常有企业主动前来谈合作,每年校企合作企业增加30多家,与企业的合作也由原来学生下岗实习等浅层次、单向合作为主向科研、文化等深层次合作为主转变。常州佳尔科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流动资金,邀请教师参与,在学院共同设立了“校中厂”。
文章地址:http://www.ec.js.edu.cn/art/2013/9/6/art_4344_130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