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4日,省教育厅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等6家中央媒体和《新华日报》、江苏新闻广播、中国江苏网、《扬子晚报》、江苏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网等7家省级媒体,围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主题,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扬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4所高校,分别围绕校企合作“‘五送’促双赢”、“校企深度合作”、“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在服务沿海开发战略中创特色”等主题开展实地集中采访。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主动出击,找准中小企业兴奋点,急企业所急,送企业所需,由浅层合作循序渐进到深层合作,推出“送技术、送资源、送项目、送文化、送人员”“五送”服务,毕业生质量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促进了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学院党委书记吉飞简要介绍了学院概况及校企合作工作总体情况,副院长洪霄就学院校企合作的目标定位、“五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列举了大量“五送”案例,总结了“五送”给学院教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工作带来的成效及社会效应。座谈会上,学院相关处室负责人、企业代表、教师等均从各自的角度向媒体介绍了各方面工作情况及深切感受。座谈会后,媒体记者还实地查看了学院佳尔科实验室、江苏省酶工程实验室和精馏实训室,围绕学院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分别采访了学院相关老师及企业代表。
苏州市职业大学的校企合作经历了一个初级向高级状态“转型升级”的过程,建立了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将企业实景搬进校园课堂,引入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企业培训课程和真实的训练项目,使师生在校园内体验真实的现代企业文化氛围,完成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华丽转身”。学校党委书记鲍寅初简要介绍学校多年来校企合作总体情况,校长崔志明介绍学校校企合作经历的转型过程,从与企业订单办学、共建实训基地到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搭建引领行业和社会技术创新平台。座谈会上,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及师生代表分别就高职教育转型升级过程中校企合作内涵、作用及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等问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会后,媒体记者还实地参观了学校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该中心已与博世汽车、西门子、大唐移动通讯、三菱电机等20多家知名企业(院所)达成合作,实现了合作课程开发、共育师生、文化对接和服务地方而体现出不浮于表面的真正“深度”。
近年来,扬州大学全面实施教学综合改革,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学校党委书记夏锦文向媒体记者着重阐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指出改革必须要有大智慧、大手笔、要有新思路,要有新举措,要有明显突破。校长焦新安介绍学校综合改革的总体情况。副校长胡效亚介绍了学校教学改革以学生受益为主,注重实践创新能力,从“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内部规律”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座谈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代表、研究性教学教师代表、教学成果奖项目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接受采访团记者的采访。
盐城师范学院以“沿海、师范、老区”的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主动服务沿海开发,近五年来,学院新增17个面向沿海开发急需的专业,拥有江苏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两个省级平台,对滩涂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进行保护研究,促进了沿海地区开发和保护的和谐。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简要介绍了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以及学院探索特色办学的路径,特别是近几年服务沿海开发创特色的举措和今后的思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薛家宝从提供有力的组织、政策、人才、条件保障等方面介绍了学院如何服务沿海开发创特色。座谈会上,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与采访团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采访团还实地参观了新能源化学储能与动力电源研究院和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
文章地址:http://www.ec.js.edu.cn/art/2013/9/7/art_4340_13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