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江苏网常州9月5日电 (记者 唐娟)“佳尔科班”、“康师傅班”、“朗盛班”、“威能班”……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许多这样的企业“订单班”,该校的毕业生一毕业就会遭到用人单位的围抢。3日,江苏省教育厅“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主题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常州,采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据该校党委书记吉飞介绍:“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姻可谓有蜜月保鲜的独家秘方。”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校企合作的目标客户瞄准中小型号企业,将这些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有巨大的需求的中小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攻关的主要对象。解决大院大所难以入眼而对中小企业却至关重要的技术、项目、资源、人员等难题目,走出了一条高职校企合作新路。
吉飞称:“长三角拥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为了让这些企业了解我们,先期通过‘扫街’的方式,上门了解企业需求,进而为企业制定专业‘菜单’。通过上门送技术、送资源、送项目、送文化、送人员使校企合作逐渐出现‘两头热’的现象。”
借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校优势,许多工厂在该校建立了校中厂,常州一家制药厂,其制药废物的回收车间就建在该学校,不仅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更为企业减小了成本。同时,该学校的老师还去工厂建起了“厂中校”。不仅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还成为了工厂的技术骨干。这些深度合作,使得毕业生质量得到了企业认可。甚至出现世界500强企业不顾学校人才培养年限提前到学校抢人,在遭遇“闭门羹”后直接在学校建起“订单班”。
据该学校介绍,近三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99%。2013届毕业生至目前就业率已达到95%。其中五成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中小企业。该校校企合作处处长王生雨告诉记者,从该校毕业的学生,三年后的工资收入远超同期本科毕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