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与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特色与创新

教材特色与创新

一、教材具有明确的思想性

教材突出课程思政和对标国家标准。教材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重要媒介,内容融入思政和德育教育内容,通过阅读材料中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导向。

依据国家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完善顶层设计,以“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明确学生的能力目标;以“掌握”、“理解”、“了解”等要求,明确学生的知识目标;从学生创新思维养成、情感价值观、职业操守、安全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渗透,明确学生的职业素质目标。项目设计始终贯穿了“绿色、安全、环保、节能”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体现行业特征的敬业、严谨、安全与环境保护等思政要素融入项目之中。

二、内容合理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系

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 其广度和深度来源于塑料加工职业岗位的需求, 并不追求高分子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该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塑料分析测试技术和已经公布的国家标准等规范文件, 适当阐述典型塑料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 明确能力培养点和技能训练点, 增加塑料测试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教材按照“项目导言”情境设计、“工作任务要求”布置、“技术理论与必备知识”介绍、“项目任务实施”安排、“项目任务拓展”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整个项目中每项任务的实施,构成了该项目基本完整的工作过程,体现了工作过程导向;每个教学环节又以“咨询、计划、实施、评估”等项目教学法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职业教育理念;满足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要求。

三、兼顾教材内容的稳定性与塑料分析测试技术的超前性

教材以介绍成熟稳定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塑料分析测试技术、国家标准、分析测试经典原理为主, 同时介绍塑料分析测试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 并适当介绍塑料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

四、教材编写体现实用、新颖、可读

教材编写构建了从“概念”到“应用”的框架,力求应用性、新颖性、可读性。以具体塑料材料测试的问题、任务或案例为切入点, 逐步展示各章节的知识内容,通过具体案例的解决策略,帮助读者理解基本原理。不仅符合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更对接了塑料企业一线职业岗位要求、技术规范与职业标准,便于实施项目化教学。教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复杂原理制作成2D\3D动画、视频与微课等形式,并以扫描二维码形式直接植入教材。同时教材还配套建设了富媒体教材,丰富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也体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趋势。

五、校企合作、“双师”教师参与教材编写

教材作者均为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作者经常深入企业调研,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主审, 共同研讨教材编写思路,及时探讨教材编写内容,突出教材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