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创新的敌人是自己(2015-3-15)
日期:2016-03-17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1562 打印本文

创新的敌人是自己
——访常州创新方法研究会会长颜惠庚教授
 

    在全国上下掀起一次又一次创新创业热潮之时,本报记者采访常州创新方法研究会会长颜惠庚教授,正合时宜。
    自从2009年接触到TRIZ理论以来,颜惠庚教授就带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开发的TRIZ创新理论和方法教育的系列教材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当时,我就觉得这套理论太好了,应该教给学生们。”2009年夏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教师研究组,并在全校掀起学习TRIZ理论的热潮。学院虽然是一所高职院校,颜惠庚对他的学生却十分有信心:“我们现行的教育比的是成绩,但是不全面。很多有天资的同学,如果在智力上加以开发,一定也可以在未来的人生中实现弯道超越。”
    据了解,该校已按照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开设不同级别的TRIZ课程。
    到底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东西说起来很神秘,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做。”颜惠庚笑着说。他认为,在自然科学领域,创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创新,就是探索未知世界寻找其发展的规律,它的特点是交流没有障碍,比如最近新发现的引力波,马上就向世人公开;一类是技术创新,是以产品、效益和市场作为目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当下,绝大多数的科研都是用现有的技术来解决具体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属于技术创新。
    那么如何创新?这就是TRIZ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套创新方法,一把解开创新枷锁的钥匙,可以引导我们跳出思维框架,看穿事物的本质。
    每人都会有习惯性思维,这种惯性思维固然有好的一面,可以凭经验来处理常规的事情,但有时也会成为创新的阻力,这套理论是让我们克服思维惯性。颜惠庚教授举例说,开车的人,如果踩过一次急刹车,那么这个人永远都不会把油门当刹车踩,因为大脑已建立了惯性思维。
    我们创新的真正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有时,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年轻时,颜教授曾做过一项技术研究,把橡胶伸进钢管中,再把钢管撑开。当时他的导师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颜惠庚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了,截至目前这项技术还在企业中应用。
    “所以,老教授或专家说不行的,不一定。如果说行的,那就一定行。” 颜惠庚很认同当前流行的“茶歇”文化,很多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喝茶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据介绍,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是由专门研究人员对不同领域的已有创新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指导各领域的创新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常用的发明原理有40条,实践证明这些原理对于指导设计人员的发明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八大进化法则中的S曲线进化法则指出,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确定产品在S曲线上位置是TRIZ技术进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知道了这套法则,企业家就会明白,如果产品处在婴儿期那就要尽快克服技术瓶颈,如果处在成长期就要尽快占领市场等等。
    对于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作为研究创新方法的专家,颜惠庚认为,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市场、客户、利益关系,明确需求后再精准创业。他认为,创新时时存在,人人可做,只要你能把人们感觉不方便、不满意的地方解决了,那就是创新。
    链接:TRIZ意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姜小莉/文 张海韵/摄

    文章报道网址: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6-03/15/content_935700.htm


核发:adminroot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