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这里就像生产现场 (2013-6-24 8版)
日期:2013-06-24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1515 打印本文


这里就像生产现场
——2013年全国职校技能大赛侧记

                                  本报记者 王云立
  6月14~16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来自全国的24支中职学校和31支高职院校共计55个代表队、160余名高手同台竞技,一决高下。
  6月14日上午9时许,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的6座精馏装置前,选手们都在默默地做着赛前准备,但忙碌之中营造出的却是紧张氛围。
  9点30分,随着裁判长一声号令,首场6支代表队的比赛开始了。只见各队的3名成员按照开车步骤,操作有序,先后启动了各个按钮和阀门;一楼、二楼分工明确,上下保持联动;主操作一边紧盯着控制系统,一边对2名副操作不停地发号施令。
  “液位66!压力……”操作现场不时传出各种工艺参数的报告声和回应确认声。
  据介绍,精馏操作比赛内容是以含量为15%的乙醇水溶液为原料,参赛选手们通过控制液位、进料温度、塔顶压力等工艺参数,并在操作中不断加以优化组合,尽量使装置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从而实现连续平稳运行。为此,规则要求在规定的90分钟时间内,高产、优质、低耗者获胜。
  “今年的比赛内容突出了化工生产仿真操作和精馏操作,而化工理论知识不再纳入竞赛核心内容。这一方面是强化了大赛的竞技成分,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对接企业生产实际。”司职裁判、来自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包巨南老师对记者说。
  在包巨南看来,这套精馏装置达到了企业中试规模,稍加放大就如同工业生产。选手们在这种装置上操作,既有数量、质量指标的考核,又有水电消耗指标要求,与生产实际操作吻合度很高,实战性强,因而使参赛者受益匪浅。
  “电脑自动打分比例为85%,现场裁判员只对规范操作打分,比例为15%。同时,每组配备了3名现场裁判,且裁判与参赛选手从彼此胸卡中并不能获取相关信息,所以比赛结果的可信度是不用怀疑的。”担当现场裁判长的中盐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丁章勇这样对记者介绍。
  随着时间流逝,当现场广播提示比赛时间还剩下10分钟时,各代表队立即停止了加料操作,选手们纷纷按照相关程序,先后完成了停车操作,并做好各项记录。然后,将“产品”过磅计量,并取样送往一旁的检测平台。
  “今天的操作,你们感觉如何?”记者来到6号精馏装置前,询问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
  “毕竟这与教学不一样,头一次参赛有些紧张,就像来到了生产现场一样。不论最终的名次如何,我们都收获了很多。”该队程伟力同学回答说。
 
   图为精馏操作比赛现场。 (王云立 摄)


核发:adminroot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