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员工身份转换需“安全”对接——
仿真实训为新员工上紧安全弦
本报记者 王云立 特约记者 韦庆昱
“报告,调度室,液氯工段发生氯气泄漏!”随着一声报警,淡黄色的氯气从输送管线上的一处泄漏点喷射而出,周围顿时弥漫起刺鼻的气雾。这时,液氯工段的操作工立即戴上防毒面具,然后有人果断去关闭管线上的阀门,有人跑向周边挥手阻止他人靠近,有人发现离泄漏点最近的操作工已经中毒昏迷,便立即组成四人担架将其抬往上风口处,实施人工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救援电话……
其实,上述情景并非某化工企业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而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堂仿真事故应急课。随着6月毕业季的来临,该院将有600余名化工类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生产一线,与现实中的化工装置亲密接触,由学生身份转换为企业员工。为此,学院在学生离校前,在仿真场地再给他们上最后一堂生动而逼真的演练课。这虽不算是告别礼物,但却充满着母校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
记者看到,仿真现场设在该院职业危害与防育教育训练基地,有关化工生产职业防灾防护内容较为丰富,有突发地震时的对策,有泄漏、燃烧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办法,有逃离危险现场的途径,也有实施伤害自救的措施要点。现场采用声光电综合手段,演绎出逼真的现场效果,视觉冲击力强,情景令人刻骨铭心,教育警戒作用强大。
长期从事校企对接工作的该院就业处处长王生雨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在校学生掌握了充足的专业知识,但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化工学科类毕业生对生产装置的感性认识相对弱一些,特别是对行业易燃、易爆、高温、高压、高腐蚀等生产特点缺乏认知。为此,学校让他们在进入企业前进行针对性高仿真演练,绷紧安全这根弦,并掌握一定的应对职业危害的方法。”
据了解,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业内非常著名的常州化工学校。其升格为高职院校后,虽然专业领域拓展了很多,但化工仍然是其传统优势专业。多年来凭借先进完善的实训基地条件,该校每年都要承担组织全国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赛。由于学生品学兼优,历届毕业生都供不应求,为此受到用人单位和专业机构的高度评价。其中,该院的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等专业被权威的麦可思数据公司评选进入高职院校就业十大绿牌发展专业。
王生雨表示,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院校课程设计和技能培训与人才市场的对接程度,只有认真研究了化工企业的切实需求,才能做好教学这门功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毕业生也是一种人才“产品”,企业当然欢迎既会操作又能处理各种职业危险的学生。“当前,化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为此强化毕业生安全意识非常必要。”王生雨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均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实训基地,但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设立职业危害预防演练基地的还较少。化工企业员工是生产装置的具体操作者,也往往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特别对于新员工来说,掌握一定的处置危险技能和自我保护方法在现实生产中非常必要。
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安环部部长徐斌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到企业上岗后,脑子里始终能绷紧安全这根弦非常必要,由此他就会时刻牢记身边的危险源在哪里;而掌握一定的应急措施更为重要,这对安全生产和自己的人身安全都有好处。比如,当事故苗头刚出现时,他们能凭借稳定的心里素质,妥善处置,化险为夷;当有人中毒受伤,会在第一时间施救,减少伤亡。“作为化工生产企业,我们欢迎综合素质全面的高校毕业生。因为随着装置水平升级,员工不仅要懂操作,还要能安全平稳地驾驭装置。”徐斌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化工企业对院校毕业生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