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吉飞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引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这4项工作,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求质量。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更需进一步围绕石油与化工行业特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契合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学院多年来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探索出了以“四结合、六合一”(校内与校外结合、仿真与实操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小试与放大结合,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理念建设化工实训基地的模式,这一工作获得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改革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转型。学院将持续推动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创新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科学研究求发展。十八大报告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提出新要求。近年来,学院围绕现代化工企业的需求,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借助五大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为区域中小型、创新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技术研发骨干,为化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在今后的办学中,学院将继续开展送技术、送资源、送人员、送项目、送文化的“五送”服务,组建科研团队,主动把中小型企业急需的技术和科研成果送上门,积极向企业推介学院的培训资源等,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和“厂中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服务社会求双赢。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包括多方面,最根本的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后频频跳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用人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高职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要提升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学院这几年大力开展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启动了大学生就业质量工程,实施优质就业服务计划,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开设《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门指导大学生制定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学生成才出谋划策。
文化传承求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这次十八大报告的亮点之一。作为高校来说,为建设文化强国作贡献就是要建设能陶冶师生情操的新校园文化。学院多年来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注重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其逐步实现由大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为今后步入职场,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打下基础,最终形成融合高校特色、企业元素的高职新校园文化。学生就业后,还把优秀的校园文化传递给企业,也进一步繁荣和创新了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