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瑞昌 通讯员沈琳)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不久前揭晓,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荣获一等奖。记者近日来到该院化工实训基地采访, 看到一群群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神情专注、井然有序地从事着设备操作, 有条不紊地记录着操作结果。基地内逃生警示图、医药箱、黄色警告标志以及林立的管道、巨大的操作台等, 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安全、健康、环保、真实” 的职场化生产氛围。
该院教授陈炳和指着其中流体输送实训中心的升降机告诉记者, 教师可以人为手动调节升降机, 使之出现“气缚” 和“气蚀” 等不正常操作现象, 借以考查学生对不正常工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而基地中很多设备都具备设置技术故障、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功能, 经过此设备和排除故障环节训练的学生相比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学生, 在技术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
据了解, 该院自2004年开始对高职院校化工技术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进行探索, 目前已建成校内化工实训基地近9000平方米, 累计投入建设经费1700多万元。在建好基地的基础上, 该院全面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 并着重发挥基地在化工技术类教师课改中的作用, 开发了众多便于课堂层面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训教学项目, 形成了以“实训环境职场化、教师学生角色化、实训内容工作过程化、专业技能培养递进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模式创新后, 教师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 课堂效果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