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方向盘如何握?(《常州日报》09-05-18)
日期:2010-01-19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1776 打印本文

背 景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原本面临着严峻就业形势的大学生们更是倍感压力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创业成为一个热血沸腾的词。一批批大学生不再局限于毕业后找饭碗的传统老路,而是更希望能亲手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新饭碗,当个“我的人生我规划 我的理想我实践”的创业者。

  脑子活,肯吃苦,磕绊为哪般?

  大学生创业,就是让激情和梦想与现实碰撞。如果三方难以融洽相处,那么结果只有苦苦挣扎,处处受制。

  故事一:镜头拉回到2007年11月,我市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出身的小曹可是校内的一个创业先锋,脑子灵活的他偶然发现身边同学有洗衣的隐性需求,经过认真调研,脑海中蹦出了在学校宿舍区开办一家洗衣服务中心的想法。敢想敢做的他立刻找到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进行一番咨询,结果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支持,学校在场地、房租费和水电费等方面一路开“绿灯”,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他仅用了10天时间就将人员、场地落实到位。

  洗衣店开门后生意蜂拥而至,人手明显不足,小曹又聘了近10名同学一起打理业务。为了打响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客源,小曹拓展了“收送服务”,为需要洗衣服的同学免费上门收取、送还衣服,还办理了会员优惠洗衣卡。但意想不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缺乏洗衣的专业经验,开业后的前两个月就赔了1000多元。为此,小曹利用课余时间,几次到专业洗衣店虚心请教,诚意感动了洗衣店老板,学到了洗衣的基本常识和技巧。

  洗衣店生意稳定后,小曹利用回笼资金又在商业街上开了家洗衣连锁店,接起了隔壁一所高校的洗衣生意,周到的服务也使新店的生意很快火了起来。但棘手的问题不久后产生,天气开始回暖,洗衣店的生意越来越淡,每天惨淡的营业额着实让他发愁,房租费、学生工资、设备维护费和日常开销的支付成了他每天睁开眼后的第一头疼事。

  两个洗衣店黯淡关门,小曹坚定走创业路的念头没变,后来做过黄金期货交易生意、中介生意等,但都没有很大起色。在和母校老师联系时,小曹感叹:创业,咋就这么难呢?

  小曹谈到,“小老板,听起来挺炫的,但背后的艰辛、酸甜苦辣并不为外人所知,赚到第一笔钱时那分激动难以用言语描述,不顺利时要赔钱还要低头认错,个中滋味也着实叫人难忘。走到现在,感慨很多,最大的收获是要慢慢摸索怎样做好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技术质量和人员管理工作,这些都是书本上难以学到的。”

  创业点评:小曹是一批渴望创业学生的代表,比如说有想法、有闯劲、有生意头脑、能吃苦。洗衣店项目由于特定环境、特定客户源,所以入手比较容易。但初出茅庐的学生考虑事情往往不够现实、全面,由于阅历不足,管理经验缺乏,一旦意料之外的问题出现,只能勉强应付。

  点子好,遇刁难也不打退堂鼓

  创业是块闻起来香喷喷的大蛋糕,谁都想分一小块,但机会往往给了那些有着敏锐嗅觉、早做准备、善于坚持的人。

  故事二:身材稍有些偏瘦的陈伟坐在面前的椅子上,说起两个环保型购物袋国家专利的转化,思维条理清晰,偶尔露出腼腆的笑容。

  镜头转向2008年3月的一天,当时还只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的小陈上自习时无意中捡到了一张由谷歌举办的“益暖中华杯”——中国大学生创意大赛广告宣传单,想提前修完学院素质拓展学分的他遂报名参加环保项目的比赛,之后就整天满脑子琢磨参赛项目。灵感突然来临,他想到了年初国家出台的“限塑令”,于是制造一种可循环使用的便携式购物袋的想法猛地跳了出来。

  “做事从不喜欢拖拉”的他在一个周五的晚上,躲在宿舍床帘后,剪掉一半旧床单,拿起针线等简单工具,一针一线做起了袋子,直到半夜三点完成了第一个成品,之后是接二连三、不断改良的皮夹型购物袋、便携式购物袋、带有装饰效果的收缩布袋、家庭装折叠式购物袋等。在改良袋子的过程中,他当初参赛的念头有了转变,想为自己的袋子申请国家专利。经过咨询学院相关部门和国家主管部门、上网查资料、找文书撰写专业公司,最终获得了两项环保型塑料袋的国家专利。

  为了给袋子找到销路,这个勇于坚持的小伙子不知道碰了多少次壁,吃了多少“闭门羹”,曾经一个月内独自一人连续跑一家超市19趟,和超市主管就成本、材料等问题进行“拉锯式”的谈判。哪里能找到符合超市防雨、防油等要求的布料?陈伟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湖塘纺织城、吴江、昆山等地的布料市场奔波。为了确保生产出来的购物袋质量达标,他逐一联系生产厂家,敲定了生产和配送的各个环节事项。凭着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韧劲,他的购物袋硬是打进了两家大型连锁超市。

  掘得了人生10多万元的第一桶金,陈伟把心思转向了学习,因为创业的经历会告诉你如何学、学什么,当被问及是否继续打算创业,小陈显得很坚定:“肯定会的。但应该在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再积累一些启动资金,时机到了就开始。”

  创业点评:如今不少大学生们点子多,接受新事物的本领强,创业开始时靠着憧憬和新鲜感还能有三分钟热度,但一旦短期见不到成效,就要怀疑自己的方向,信心打折,信念摇摆,最终只能不了了之。从这个角度而言,小陈这种朝既定目标前进,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精神,值得大学生借鉴。不过,小陈的创业虽然有合作伙伴,但大部分工作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单打独斗,他的这种创业需要考虑到的管理、用工成本就很少。如果是大的项目,离开团队合作,很难如此顺利。

  多一分提醒 助一臂之力

  3%,这是有关近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不完全统计结果。这个数字严肃地提醒着人们,大学生的创业,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章先生大学毕业已5年,现创办一家IT类小公司。这位过来人非常愿意给学弟学妹们支招。“首先,不要做自己一无所知的项目。在你选择一个项目之前,要先预估一下风险,判断这个风险是否在自己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另外,这个项目最好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投资回报周期不宜过长;你筹集的资金必须至少是预算的125%,因为当开始创业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你之前预想不到的需要花钱的地方;如果你准备开公司,公司法,税法,劳动法等等法律都需要熟读,还要了解一下注册公司的一个大概流程。另外,尽量去申请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项目。千万要记住如果你输不起,那就很难赢,人生是场长跑。”

  我市拥有创业教练资格证书的高校教师陈明虎,接受采访时谈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酝酿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高校可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途径发掘有创业意识的人才,让这些人才彼此了解,自发组建创业团队,同时着重培养这些人才的创业精神,培养自信、坚持到底的韧性。“如果高校聘请企业专家、创业成功者等担任学校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在校内成立创业基地,搭建创业平台,那么对学生的指导将更有针对性。”他提出了建议。

  记者采访中获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该院学生必须修满的素质拓展学分中加强了创业分值的考核。常州信息学院创业教育活动也在稳步进行。239名对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3月下旬接受为期三周的“正规”培训。培训请来了常州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常州市就业与失业处、区工商法制科以及常州技术师范学院的相关专家作为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企业构思、市场评估、法律形态、法律责任、企业生存判断、启动资金预测、利润计划制订、创业计划书编写等方面的培训,以及《个体工商管理条例》、《小额贷款政策及办理程序》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据常州信息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院近几年十分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还投资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土壤”。目前,学校创业园已经有七个项目入驻。其中《常信恒通书店》项目曾获得常州市创业项目计划大赛三等奖,该院学生近几年在江苏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学校希望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让学生们创业少走弯路。

  创业点评:面对日益高涨的大学生创业呼声,专家特别指出了大学生要破除的两大创业误区,一是创业就是开店。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创业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局限于实体店;二是人人皆可创业。其实,创业只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人需要培养的是创新精神。

  本报记者 林以勤 通讯员 沈琳

 


核发:adminroot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