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学院“红筑抗日寻迹团”开展抗战建筑解码实践活动
日期:2025-07-05 来源:建筑工程学院 浏览量:0 打印本文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建工学院 “红筑抗日寻迹团” 9名师生在周丽娟、徐子健两位教师带领下,于 6 月 29 日至 7 月 3 日深入南京 10 处抗战纪念地,开展 “行走的红色课堂”,以建筑工程专业视角解码历史建筑,用青春之声讲述民族记忆。

团队足迹覆盖光华门堡垒、中华门城堡、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南京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十大纪念地。在拉贝故居,学生结合故居的建筑形态与所展藏品,解析 “国际安全区” 的形成故事和保护作用;在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结合园区建筑的风貌与现况,讲述近现代工业在此生根发芽的故事,以专业视角激活建筑叙事的历史脉络。

为精准对接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认知需求,团队提前开展《抗战建筑文化传播效果调研》。针对数据显示 “传统讲解方式难以引发共鸣” 的现状,创新采用 “专业解读 + 情景化讲述” 的影像叙事模式,在“品筑建工”微信公众号推出 “建筑里的红色密码” 系列短视频,构建青春话语传播体系。

实践中,团队在南京 10 处抗战纪念地拍摄素材超1500分钟,录制了10个视频,发布红筑抗日循迹团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整理出《南京抗战建筑红色故事集》,收录 “正觉寺丛葬地:废墟上的和平祈愿” 等 10 个深度故事。建工学子从建筑格局、材料工艺中挖掘历史叙事线索,例如中华门城堡、明城墙的防御工事体系在南京保卫战中的军事价值,让建筑遗产成为 “会说话的历史证人”。

此次活动是学校将职业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通过让青年学子用专业眼光重新发现抗战建筑,推动历史在当代青年认知中“活”过来,既实现了对历史的致敬,更构建起 “实践育人”的红色教育闭环,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兼具专业深度与青春温度的有益探索。(建工学院 周丽娟/文  孙羽泽(学生)/摄 张爱芳/审)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09(1).jpg

核发:8000000850 收藏本页